欢迎访问常熟市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网!
· 2021年 “常熟市“昆承英才”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再支持项目”拟资助人选公示 · 2020年 “常熟市“昆承英才”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再支持项目”拟资助人选公示 · 关于组织申报2020年度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项目的通知 · 关于组织申报2020年常熟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的通知 · 2019年常熟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再支持项目拟资助人公示 · 关于公布2019(第五届)中国海归创业大赛常熟赛区入围复赛项目的通知

常熟概览(TOP 10)

资料下载

常熟市概况

【2014-01-02  来源: 本站   查看:2/5768】  【打印文章】  【字体:    

 

  常熟地处“长三角”经济带中心,市域面积1264 平方公里,户籍人口106 万人,常住人口151万人,登记外来人员82万人。改革开放以来,我们在江苏省委和苏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,抓住发展乡镇企业、开放型经济、民营经济和城市化四次机遇,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,综合实力一直稳居全国百强县(市)前列,呈现出富民与强市良性互动、经济与社会协调并进、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、环境与发展同步提升的可喜局面。2011年以来,我们突出又好又快,加快转型升级,全市经济社会保持运行稳健、质量提升、活力增强、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,实现了“十二五”良好开局。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20亿元,增长18.3%;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2.5亿元,增长22%。

  常熟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之城。常熟有着3000多年文明史、1700多年建城史,是江苏省县(市)中首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。自唐至清,常熟共出了8名状元、9名宰相、485名进士,诗文、琴棋、书画、金石、戏曲等文化艺术领域名家辈出,当代常熟籍中科院、工程院院士有24人。近年来,新(改)建图书馆、美术馆、评弹艺术馆、翁同龢纪念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,连续举办三届中国(常熟)江南文化节。大力发展科教事业,建成本科院校——常熟理工学院,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5%。

  常熟是一座生态环境优美的山水之城。常熟城三湖环抱、依山而筑,山、水、城融为一体,自然风光秀丽,拥有5个国家4A级景区。近年来,我们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,全面推进城乡发展规划、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、就业保障、社会文明等“五个对接”,城市化率提高到70%。同时,加强生态建设,城市绿地率达43.9%,空气优良率达98.7%,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%,常熟先后获得“国家环保模范城市”、“中国人居环境奖”等荣誉,是全国同类城市中首家“国家园林城市”和“国际花园城市”,也是全国首批“国家生态市”。 

  常熟是一座生机活力勃发的创新之城。改革开放以来,常熟先后闯出了农民“离土不离乡、进厂不进城”的“碧溪之路”,“市场带动产业、产业提升市场”的“富民之路”,民众无阻碍自主创业、企业无障碍自主发展的民营经济“腾飞之路”,被评为“影响中国改革十大创新城市”。2011年全市净增民资(内资)注册资本240亿元,个私经济累计注册资本超过900亿元,继续在全省县(市)保持领先;新增2家上市企业,总数增至9家。在全省先行开展“科技镇长团”试点工作,成为教育部“蓝火计划”首家试点城市,建成全国同类城市中首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,被列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。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2.2%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1%;专利申请和授权量达到1.5万件和6000件,被列为“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”。

  常熟是一座名品名牌荟萃的品牌之城。我们依托发达的产业基础,积极引导企业实施“品牌战略”,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88只,其中“波司登”成为全国服装行业唯一的中国“世界名牌”。依托秀美的自然景观和众多的人文胜迹,打造“中国休闲名城、旅游度假基地”,2011年完成旅游总收入250亿元,接待游客超过1700万人次。依托良好的有形市场基础,大力培育区域市场品牌,服装城成为全国最大的服装服饰批发市场,2011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5亿元,商品市场成交额1150亿元,其中服装城市场成交额800亿元。

  常熟是一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和谐之城。近年来,我们坚持以“转方式、抓创新、重统筹、惠民生”为主线,形成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、经济建设与改善民生齐头并进、城市与农村统筹发展的局面。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,水稻规模化经营面积25.4万亩,高效农业占比80%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,现代产业体系初具规模,成功引进丰田研发、观致汽车、阿科玛总部等重大项目,汽车及零部件、装备制造、太阳能光伏等五大新兴产业快速集聚,2011年新兴产业完成产值1100亿元,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3.2%。全市共有外商投资企业2800家,其中有3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常熟投资设立65家公司,累计注册外资188.4亿美元,2011年新增注册外资20亿美元、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,重点扶持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,去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1%,占GDP比重42.8%。市民生活持续改善,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40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17300元,分别增长14%和18%。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2.19%以内。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,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全面并轨,全市养老保险覆盖率、社会养老保障率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入率均达99%以上。

(2012年3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