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常熟市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网!
· 2021年 “常熟市“昆承英才”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再支持项目”拟资助人选公示 · 2020年 “常熟市“昆承英才”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再支持项目”拟资助人选公示 · 关于组织申报2020年度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项目的通知 · 关于组织申报2020年常熟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的通知 · 2019年常熟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再支持项目拟资助人公示 · 关于公布2019(第五届)中国海归创业大赛常熟赛区入围复赛项目的通知

新闻中心(TOP 10)

资料下载

创新之手叩开个性化发展之门

【2012-03-11  来源: 本站   查看:1/2181】  【打印文章】  【字体:    

(新华日报记者 高坡 李仲勋 通讯员奚坚 归岳嵚 原载《新华日报》2011年10月4日A1版头条)

  在常熟,创新正在成为一种深刻的城市自觉。在以自主创新为显著特色的“苏南第三波”发展中,这种自觉体现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追求。

  “除了技术创新,自主创新还包括资源组织手段建设的创新——在某种程度上,创新资源组织方式正是技术创新能够大展身手的基础。”苏州市委常委、常熟市委书记王翔说,常熟目前正在探索构建一个由政府、企业、大学、研究院所、金融机构等多方参与、各负其责的区域创新体系。

  产业集群深度融合,产学研聚变能量点亮创新“蓝火”

  “围绕产业集群搭建科技创新平台,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切入点。”王翔认为,一个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应由市场主导,必须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“创新集群”。

  “我们正在策划一个沙龙,让本地企业和各个大学的负责人坐到一起,产学研合作双方面对面沟通。”常熟大学科技园管委会主任助理查银华告诉记者,有了长效合作平台,产学研的一体化变得简单起来,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高涨。“目前进驻大学科技园的近130家企业中,与高校有实质性关联的有57家,基本是校企合作进行成果转化。”

  江苏省于2008年在常熟率先试点科技特派员制度,打造了承接高校科研资源的长久性平台——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。这是全国首家设在县级市的国家大学科技园,由东南大学、南京大学等18所高校与常熟共建,被誉为常熟的“产业智库”。

  作为教育部“蓝火计划”首家试点城市,常熟还尝到了由高校和企业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巨大甜头。“一群高校围绕一个集群产业展开产学研合作,是联盟的独特运作方式。”常熟科技局长张燕表示,针对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需要,常熟先后建立太阳能光伏、氟化工、玻璃模具、生物医药等7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,由企业和高校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,实现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。

  借助“唾手可得”的创新资源,企业成为活跃的“创新细胞”,加速了产业更新步伐。最集中的体现是在新兴产业发展上,常熟“冒出”了4根“丝”:强度是钢丝6倍的对位芳纶纤维,国内首家实现产业化;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,强度达到钢的8倍;乳酸合成聚乳酸纤维,可替代石油提炼的涤纶、尼龙等化学纤维;黄麻纤维技术升级,产品从麻袋一下子变成了华丽的家纺产品。4根“丝”中,有3根已列入了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。

  “政府推手”饱含深情,为城市创新力提供“发酵剂”

  靠几根“绣花针”起家的梦兰集团牵手“龙芯”,这个故事很多人已经耳熟能详。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,“龙芯”起飞的背后,是有情有效的“政府推手”。

  “是政府,帮助龙芯电脑产业化迈出了‘真正的第一步’。”说起龙芯电脑,梦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钱月宝感慨万千。她介绍,除了常规扶持资金外,常熟市首购1万台龙芯电脑,在全市所有初中和小学、所有行政村和部分政府部门推广应用,支持龙芯走向市场。去年,龙芯电脑销售额达2亿元。

  今年2月,本地民营企业家唐春潮被聘为“常熟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”的消息,在当地引起震动。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唐春潮本人则认为:“这既体现了政府对企业坚持创新发展的肯定,也是形成创新风尚最好的激励手段。”

  有着相同感受的,还有留美归来的赵勇。他在常熟创办了江苏贝泰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,并于日前入选2011年度国家“千人计划”,“我们开发的助听器拥有世界领先技术,却在市场推广上陷入了‘最后一公里’之困,是常熟市委组织部牵头,与苏州卫生主管部门沟通,在医疗系统试用产品,迅速打开了市场。”

  近3年来,常熟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资助额已高达5920万元,100多个创业团队全年实现税收895万元——虽然数字不高,但增长速度“激动人心”。

  “物联网种田”成时尚,创新种子撒进了“希望的田野”

  谈到自主创新,很多地方都把眼睛盯牢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,而在常熟,创新之光同样照进了农业这个“弱势”领域。

  常熟市委副书记、市长惠建林说,省委专门将“农业现代化工程”列为“八项工程”中的一项,提出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。“常熟农业在三产中占比不高,更需要依靠科技创新,大力发展现代农业。”

  记者走进董浜镇节水灌溉监控中心,只见大屏幕上远在数公里外的大棚内实时的环境变量、实时温湿环境等各类数据清晰可见,镇水利站站长王志丰拿出手机,在屏幕上轻轻点了几下,就为大棚内的农作物开启了“补光灯”,再按几下,大棚内的几十个喷淋头开始欢快地旋转起来,喷洒清水。

  “物联网种田”这是常熟农村的新景象。目前,常熟高效农业比重达77.7%,水稻规模化经营面积达20万亩,已建成覆盖各镇、村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,并通过国家6部委的联合验收,成为江苏首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。

  科技资源“往乡下跑”,离不开常熟“村企挂钩”的制度设计。常熟的村企挂钩,不是企业直接拿钱补贴村里,而是企业提供财力支持,鼓励村里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,引进先进种养技术。有了科技支撑,企业对村里的农业投入就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。目前,全市20对挂钩村企项目投入总资金已达1861万元,其中15对村企合作经营产品已先后获益。

  科技资源直通田头,在常熟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不断结出创新果实。被誉为“江苏袁隆平”的常熟市农科所总农艺师端木银熙介绍,所里至今共培育出17个水稻品种,不仅在本地广受欢迎,还扩展到安徽、湖北等多个适种省份。仅“常优1号”,累计推广面积就超过480万亩,增产稻谷约2.4亿公斤,累计增加农民收入4.56亿元。